後來馬太效應則延伸到泛指「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例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累積的優勢,能夠擁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它反應了一種優勢和劣勢的累積過程,也就是說,一旦產生優勢,這種優勢局面會不斷地加強,反之,如果處於劣勢,那麼這種不利勢局也會越演越烈。這個現象看起來似乎有一點和前章的「滾雪球效應」類似,不過仔細分析,其中卻多了一種選擇性的排擠效果在裡面。
我要告訴大家,「馬太效應」為我們帶來的觀念非常重要,怎麼說呢?
這一切都要從三年前談起。
由於從培訓工作的關係,時常會接觸到許多充滿熱情與愛心的人士,羅老師就是其中一個。羅老師是一位從事身心障礙教育的老師,那時候他和一群同樣充滿愛心的老師發起成立了一個宗旨是服務身心障礙者的協會,筆者有幸也在其中擔任理事一職,略盡棉薄之力。
台灣的善心人士很多,每一年的善心捐款也很多,不過在這方面也出現「馬太效應」的現象,捐款的分配並不平均,通常都集中在較大的慈善機構中,所以協會的經費一直處於短缺的狀態。
幸好協會中有成員的親戚是電子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於是大家的期望不免寄託在這上面,都認為如果向這位老闆募款的話,成功的機率一定是百分之百,一方面是因為對方是關係很親近的親屬,另一方面,協會所需要的經費數目,對一個上市公司董事長來說絕對是九牛一毛,而且協會所開立的收據還可以幫公司抵稅,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絕對找不出任何不同意的理由,然而當這個想法正式向對方提出的時候,卻遭到委婉的拒絕。
這位上市公司董事長拒絕的原因,才是我們要說明的「馬太效應」。
董事長其實很願意從公司撥出一筆經費來回饋社會,但卻不是用在弱勢者身上,而是希望能用在培養電子菁英的用途上。他認為培育更多電子菁英可以大幅度改善人類的生活,這才是他想做的事。
這件事情後來不了了之,也許已經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原來有錢人的想法真的和我們不一樣!這就是成功者的成功模式。
董事長的決定並沒有所謂對或者是錯的問題,我們可以說這是「馬太效應」的作用,讓強者選擇強者,形成關係深厚的善緣集團,如此也變得更有競爭力,勢力也更龐大。
董事長選擇和有能力的人站在一起,這其實是他的習慣模式,這個成功模式為他累積了與電子菁英的人脈因緣,而不是與弱勢者的因緣,這也是他適合從事極度競爭的高科技產業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