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全書‧馬太褔音》第廿五章裡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大意是說:
從前有一個富人,有一次他必須離家遠行到外國去,但又怕家中的僕人怠惰,於是就想到一個辦法,他把家中三個僕人叫來,按照各人平日表現的能力分別給他們一筆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希望僕人們能夠充分利用這筆錢做生意,當他回家之時,看誰的成績最好,富人把事情交待妥當就出門去了。
那個領了五千銀子的僕人,隨即拿錢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銀子。
那個領了二千銀子的僕人,也一樣拿錢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二千銀子。
但那個領了一千銀子的僕人,卻在地上挖了一個坑,把主人給的銀子埋在裡面。
富人離開很長一段時間之後,終於回到家了,他把僕人叫來,要看看大家的成績如何?
結果那個領了五千銀子的僕人,帶著另外賺到的五千銀子,向主人邀功說:「主人請看,你交給我五千銀子,我又賺了五千銀子。」
主人說:「很好,你真是一個忠於職守的僕人,我要給你更多的權力,讓你一起和我享受快樂。」
那個領了二千銀子的僕人也來說:「主人請看,你交給我二千銀子,我又賺了二千銀子。」
主人也很高興說:「很好,你真是一個忠於職守的僕人,我要給你更多的權力,讓你一起和我享受快樂。」
最後,輪到那個領一千銀子的僕人說:「主人啊,我知道你是很精打細算、不會讓自己吃虧的人,所以我很怕做生意反而把你的一千銀子虧損掉了,還不出錢來,於是就在地上挖了一個坑,把銀子安全埋了以來,請看,你原來的銀子全部在這裏。」
結果主人很失望又生氣的說:「你這個又壞又懶惰的僕人,你既然知道我的為人,就應該把這筆錢找一個可靠的人借出去,等到我回來的時候,至少還可以連本帶利的收回來。」
接著主人做了一個決定:「把他的一千銀子拿過來,給那個有一萬銀子的僕人。把這個沒有用的僕人丟到外面黑暗裡.讓他在那裡悔恨哭泣。」
這個故事就是「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的由來。
「馬太效應」最初是在1973年由美國科學史專家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來的,他認為在馬太效應影響下,「社會對那些有名氣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所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沒有名氣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
後來馬太效應則延伸到泛指「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例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累積的優勢,能夠擁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它反應了一種優勢和劣勢的累積過程,也就是說,一旦產生優勢,這種優勢局面會不斷地加強,反之,如果處於劣勢,那麼這種不利勢局也會越演越烈。這個現象看起來似乎有一點和前章的「滾雪球效應」類似,不過仔細分析,其中卻多了一種選擇性的排擠效果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