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是構成物質世界的最基本單位。
古印度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組成。
古中國認為物質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所組成。
現代科學則發現物質世界是由化學元素週期表中所列出的118種元素所組成。元素的特性是只由一種原子構成,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樣數量的質子,而且不能再被分解成更簡單的物質,是構成一切物質的基礎。換句話說,只要掌握這一百多種基本元素,就可以創造、改變地球的物質世界。
那麼,在人文科學中又有哪些基本元素?掌握了這些元素,就代表掌握了能夠改變人(自己)的力量。思考這個問題就必須回到人的身上來。
心理學大師馬斯洛曾說:「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從反方向來思考這段話,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世界(主觀的世界)是由我們構成的(客觀的世界會被主觀的世界影響),我們是由人生構成的,人生是由性格構成的,性格是由習慣構成的,習慣是由態度構成的,態度是由心(這裡的「心」是「想法」,而不是「作用」)構成的。
這種結構性的論述讓複雜的事項變得清晰、系統、容易理解與應用,就像是分解「純水」,可以發現水是由兩個氫原子與一個氧原子所構成,我們只要改變其中的氫原子或是氧原子,水就跟著產生變化。只要擁有卓越智慧,就很容易看清楚混沌的事物,得到真相與自在。
很多人強調「思路決定出路」、「想法改變,世界就改變」、「態度決定高度」」、「改變習慣,改變命運」、「性格決定命運」,這些都是人類心理機制作用的典型現象,也是改變人生的最佳指引。
那麼,接著我們又要問:「想法」又是由什麼構成的呢?
「想法」是「識心」的「思考、分析、判斷」作用對「感官接收情境訊息」與「過去經驗」兩種資料比對而產生的。由此可知,想要改變「想法」,就必須從「感官接收情境訊息」或是「過去經驗」(知道或不知道、記得或不記得的經驗)或是「識心」的「思考、分析、判斷」三者著手,以上任一項產生改變,想法就跟著改變;想法改變,情緒就跟著改變;情緒改變,行為就跟著改變;行為改變,態度就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就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就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如此,整個世界跟著就改變了,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正在其中 。
(全文完)